

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
□ 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李凯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一决定背后,折射三重意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开拓创新、对历史经验的一脉相承、对纷繁形势的问诊开方。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开拓创新
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思考引申改革举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要求建立与之相适配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而这要求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些无不印证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并积极开辟高水平开放赛道,打造自由贸易港等,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助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汇聚,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引擎,则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生动演绎。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思考引申改革举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基于这一理论,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应当通过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政府治理有效性能,从而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而这可以通过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金融监管体系等手段,进一步平衡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止于至善。
二、对历届党的三中全会经验的一脉相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的继承与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北京顺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认为要深入发展农业,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此次会议既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标志着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8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该决定有利于控制物价、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当时经济秩序。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既指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标明我国正式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1998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肯定了党过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总结了过去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并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2018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去四十余年召开的历届党的三中全会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继续前进,中国才能繁荣复兴强盛。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要注重系统集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理论的提出,便是对这些历史经验的继往开来。
三、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问诊开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及决定中相关举措的提出立足于对国内形势的问诊把脉。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国内经济产能过剩,国内需求亟待开发,部分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国内经济增速趋缓,且非公有制经济未能充分发挥活力。其次我国城乡之间依然存在差距。2020年底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需要看到的是乡村振兴路漫漫。第三我国面临着境外社会思潮的冲击。近年来全党通过开展各类专项主题教育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然而在部分境外势力引导下我国面临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面对上述国内纷繁问题,我国必须对症开方。一是以高质量发展“破题”,以新质生产力“承题”。我国应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上持续探索,为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市场环境,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有序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百舸争流千帆尽,勇立潮头敢为先。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缩小地区差距,续写好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三是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力度深度效度,坚决打好“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攻坚战”。
在看到问题同时也需要看到我国面临的机遇。我国迎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然开始,这一轮科技革命得益于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这一轮科技革命也让我国涌现了比亚迪、小米、蔚来这些优质新能源企业,我国应当乘“科技革命”之风,踏“智慧赋能”之浪,抢占“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以新能源产业为支点,以芯片产业为抓手,迅速更新迭代,助推产业变革新趋势,优化产业结构新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决定中相关举措的提出立足于对国际形势的问诊把脉。国际形势风云诡谲,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动荡不安。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地区性冲突与动乱频发,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突都影响了地区稳定性,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全球化退潮。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在他的任期内他宣布美国对中国开启贸易战;2020年英国正式脱欧。这些事件都表明世界由原先的全球化变为逆全球化,而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多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面对上述国际纷繁问题,我国精准研判,为世界贡献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我国积极推进全球化趋势,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推动中国的外贸行业回升向好。2024年上半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纷繁国际形势下,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等“组合拳”,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从危机中孕育新机,步伐稳健、迈步向前,一步步赢得战略主动,不断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时代呼唤担当,如今距离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仅有10年多和20多年时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擘画了未来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使命催人奋进,我们应当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